脊索瘤该如何治疗?

脊索瘤起源于残存脊索细胞,是一种少见的原发骨肿瘤。当脊索的胚胎残留物在出生后未退化,可能逐渐演变成脊索瘤。该病好发于50~60岁,男女比例约为2:1,且几乎只发生在中轴骨,尤其是骶尾部(约50%)、颅底(约35%)和活动脊柱(约15%)。脊索瘤虽生长缓慢,但局部侵袭性强,晚期可能出现肺和其他器官的远处转移。

第四节 脊索瘤-神经病学-医学


病理分型

  1. 普通型:最常见,占80%~85%,由空泡状上皮细胞和黏液基质组成,无性别差异。

  2. 软骨样脊索瘤:占5%~15%,含有透明软骨样区域,发病年龄较轻,预后与普通型相近。

  3. 间质型:又称非典型型,占10%,含恶性间充质成分,增殖活跃,预后较差。

临床表现

疼痛是脊索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,根据肿瘤位置不同,可能出现脊髓病表现、机械性疼痛、大小便功能障碍、鞍区感觉异常、足下垂和步态异常等症状。骶骨脊索瘤可逐渐进展至巨大,导致尿潴留、便秘等症状,病人往往难以察觉。

诊断

  1. X线平片:显示不均匀钙化。

  2. CT扫描:清晰反映骨质破坏与重塑,椎间孔扩大和骨皮质变薄。

  3. MRI:有助于发现软组织侵袭情况,肿瘤在T1和T2加权像上表现特定信号。

  4. 病理活检: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。

治疗

脊索瘤对化疗及传统放疗不敏感,最佳治疗选择为整块或大体全部切除加后续放疗。手术切除过程中要尽量将肿瘤作为一个整体切除,以降低复发率、提高术后生存率。由于脊柱周围重要组织器官众多,手术彻底切除非常不易,有时需牺牲部分重要器官功能。当肿瘤无法广泛切除时,建议放疗。随着放疗技术进展,立体定向放疗或质子放疗技术可提高5年总体生存率。近年来,部分慢性白血病药物对脊索瘤控制有一定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