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,知道自己到了肾癌晚期就放弃治疗了,觉得没什么希望了,对治疗失去了信心,其实只要患者不放弃希望,一定能治好的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肾癌晚期的治疗方法吧。

①手术。根治性肾切除为早期,局限性肾癌的主要方法,I、Ⅱ期肾癌术后存活率>60%;对孤立肾肾癌和双肾肾癌或低期肿瘤较小者可采取肾部分切除术。
②放,化疗对于肾癌均不敏感,5。FU及其代谢产物有10%~20%的疗效。
③生物调节剂IFN,IL一2小剂量联合,用于晚期,转移性肾癌的姑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。
此外,细胞因子(LAK)及激素类如醋酸甲地孕酮,氟硝丁酰氨/或雌激素可作为辅助治疗。
本病属中医的“肾积”,“溺血”等范畴。病因病机为素体内虚,过度劳累,年老体弱而致肾气亏损,水湿不化,湿毒内生,结于腰腑;或外感六淫,寒湿内蕴,化热蓄毒,气滞血瘀,阻结水道,致成本病。日久由肾及脾,脾肾两虚,正气衰微,病位在肾,牵及心脾。病性多表现为虚实相夹,早期以实为主,中晚期正虚而邪实,根治术后为正虚邪未尽。
治疗上中西医结合,中医中药用于各期肾癌治疗,配合手术,放化疗,可以增效减毒,防复发,转移;对晚期肾癌,中药扶正祛邪,控制病情,改善症状,延长生存期,提高生活质量。
本病临床概括为湿热蕴结,瘀血内阻,脾肾两虚,阴虚血热,阴血不足等证型。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,健脾益肾,解毒祛瘀,滋阴凉血,气血双补。
指导意见:
中草药热疗=体外热疗+中药外敷+中药内服+中药茶饮
1。 热疗装备的配置:
1)前期治疗一般应选用远红外热疗服,以加大体表受热面积,更快,更均匀的提升全身体温和病灶温度,加速疗效;
2)部分轻度患者或重症患者经前期治疗,病情明显改善并得到良好控制后,或在康复维护期的患者,可选用远红外短库;
3)配置中草药短库和外敷中药袋
2。 外敷中药方剂:
吴茱萸50克,小茴香100克,干姜50克,丁香50克,肉桂50克,黄芪50克,附子50克,补骨脂50克,樟脑10克,赤茯苓50克,甘草50克,桂枝50克等;
上药研末,分次使用,每次剂量因人而异。
本方剂为基础方剂,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并配合口服方剂和茶饮,辨证加减,或添加保密成分,才能立见奇效。
3。 口服中药方剂:
丹参10克,片姜黄10克,虫草100克,黄芪50克,肉桂50克,党参50克,补骨脂50克,熟地50克,当归50克,川芎50克,肉苁蓉50克,茯苓50克,甘草10克;
上药制成散剂或丸剂,一日3次,中药茶饮送服,服用剂量因人而异。
本方剂为基础方剂,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并与外敷方剂和茶饮配合,辨证加减,或添加保密成分,方能疗效显著。
4。中药茶饮方剂:
山芋肉100克,枸杞100克,黄芪200克,干姜50克,大枣50克,当归100克,熟地100克,陈皮100克,甘草50克;
上药粗粉,煎水代茶,全天饮用,每日剂量因人而异。
本方剂为基础方剂,与外敷方剂和口服方剂配合使用,临床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,或添加保密成分。
5。中草药热刺激疗法:
本方法是为加速止痛,消炎,散结等效果而设置的一种独到治疗方法。它是将特制的中草药散剂放在布袋内,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后,放置在体表病灶部位或有关的穴位上进行短时间热敷。在肾癌的治疗取穴上应侧重肾俞穴,阳池穴,支沟穴,曲池穴,足三里穴,关元穴,中极穴,三阴交穴,上巨虚穴,承山穴,膀胱俞穴,长强穴,腰俞穴,命门穴,气海穴,胃俞穴,胆俞穴,膈俞穴,神道穴,肺俞穴,风门穴,华盖穴,中庭穴,上脘穴,下脘穴,神阙等穴位。
特别说明:
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,所用方剂根据患者年龄,体质,病史,征候等差异,亦可能选择本院的中草药发明专利方剂,或经本院多年临床效验的其它方剂。
本法同样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,慢性肾炎等疾病
附一,中草药热敷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剂
1。 外敷中药方剂:
吴茱萸50克,小茴香100克,干姜50克,丁香50克,肉桂50克,栀子30克,黄芪50克,附子50克,补骨脂50克,樟脑50克,白术50克,赤茯苓50克,甘草100克,桂枝50克等。
2。 口服中药方剂:
丹参50克,片姜黄50克,虫草100克,黄芪50克,白术50克,肉桂50克,党参50克,补骨脂100克,熟地100克,当归50克,川芎50克,细辛30克,肉苁蓉50克,茯苓50克,甘草100克等。
3。 中药茶饮方剂:
山芋肉100克,枸杞100克,黄芪200克,干姜50克,大枣50克,当归100克,熟地100克,陈皮100克,甘草100克等。
附二,中草药热敷疗法治疗慢性肾炎方剂
慢性肾炎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,临床以水肿,腰痛,发热,排尿异常,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。
1。 外敷中药方剂:
舌草100克,金钱草50克,桃仁30克,红花30克,车前子30克,桂枝30克,泽泻30克,黄芪50克,防风30克,吴茱萸50克,苍术50克,厚朴30克,猪苓30克,茯苓30克,陈皮50克,附子50克,补骨脂50克,樟脑30克,甘草100克等。
2。口服中药方剂:
熟地200克,山药100克,山芋肉100克,肉桂50克,五味子250克,太子参100克,茯苓50克,丹皮50克,枸杞100克,党参50克,虫草50克,白术50克,当归50克,甘草100克等。
3。中药茶饮方剂:
竹叶,舌草,陈皮,车前草,甘草等各等量。
使用说明:
提前2小时,按规定剂量把外敷粉剂制成中草药短库,或装入配备的中药袋内,然后用高度白酒把药袋喷潮;治疗前,把喷潮的药袋温热后,固定在中草药短库规定的位置,之后将固定有药袋的中草药短库穿在身上,紧贴体表系牢;这时,把远红外线热疗短库穿在中草药短库外面,系紧后患者可以躺在床上,盖好被子,防止热气散失;打开电源,并把温控开关置于最高位,热疗开始。
几分钟后,体表温热感逐渐明显,当热感接近自己的最大热耐受时,可逐渐调节温控开关,让热感保持在自己最大热耐受程度,以保证最佳温热疗效。
本院配套的热疗电源其手动温控调节有7或8档;配套使用的热疗服自动温度控制仪,可实现手动和自动控温两种模式。使用自动控温模式时,可根据患者
热耐受程度随意设置控温范围。如:控温范围设置在48。6℃-0。5℃时,当温度高于48。6℃时,系统自动切断加热电源,温度开始下降;当温度低于48。1℃时,系统自动接通加热电源,温度开始上升,循环往复,让温度自动保持在48。1~48。6范围内。
热疗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,一般以患者最大热耐受温度为参考,热耐受温度较高者,可每天2~3次,每次1~2小时,热耐受较低者需延长每次热疗时间至2~4小时以上。